留住真金,守住真心:互联网应用迭代下的创新思考
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
快乐在城市上空飘荡
新世界来的像梦一样
让我暖洋洋
穿新衣吧 剪新发型呀
轻松一下 windows98
快乐在城市上空飘荡
新世界来的像梦一样
让我暖洋洋
穿新衣吧 剪新发型呀
轻松一下 windows98
…
朴树在这首《new boy》中,写满着对于新世纪来临前的憧憬与向往。穿新衣、新发型,winodws98、奔腾电脑…
这首歌被收录于专辑《我去2000年》。
2000年,windows98的年代,一个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在微信横空出世,以其简洁大方的界面、高隐私性的交互逐渐代替QQ成为主流及时通讯工具前,腾讯QQ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抄袭”痕迹最为明显的时代。
跑跑卡丁车与QQ飞车、CS与CF、劲舞团与QQ炫舞、QQ堂与泡泡堂……但腾讯能将所有的搬运形成一条产业链,第一次打通各类IP,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形式使一个单纯的互联网虚拟账号人格化,带来了用户归属感,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产业链,让一帮人骂骂咧咧却又离不开。
大浪淘沙。通信行业发生时代性变革后,除了少数应用能够经受得住考验摇身一变成为“国民性”应用外,更多一批曾经风头无两的,终究落败在时代的激流勇进中。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飞信与百度贴吧。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综合通信服务,联通和电信也可以使用,实现三网互通。07年飞信横空而出,在2G时代实现了互联网和移动网之间无缝通信:用户不但可以免费从PC端给手机发短信,还有着多方语音通话功能。伴随着3G时代到来,飞信却渐渐失去了自身优势。尽管移动仍不灰心,于几年前将飞信已经升级为飞信2.0-和飞信,但也无法避免在当今的互联网深海,再也激不起巨大水花的尴尬境地。
当然,仍有新一代迎头而上,纵身跃进时代洪流,探索盲区,突破创新,想要在变化中分一杯羹。
2003年大众点评网成立,成为全球最早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几年之后,饿了么与美团在2009、2010年分别成立;
2005年豆瓣创立、2009年微博开始内测,线上社区与交互有了初步雏形。同年bilibili前身mikufans创建,10年初正式更名为bilibili。2010年果壳网推出、2011年知乎上线运营,彼时还是邀请制…
来看几张图。
2020年2月,知乎为“圈子”开放了一级入口,取代了原来的发帖入口,和导航栏“首页”并重。在知乎内,知乎圈子的官方账号简介为:带你逛最好玩的圈子。网友茨微格8月12日在豆瓣鹅组发帖称,知乎的新功能“圈子”与豆瓣“小组”功能非常相似。但这些“圈子”不仅与豆瓣内容及其同质化,甚至连“头像”都相同,除了换了申请按钮与关键主题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或许我们只能理解为,以互联网内容起家、主要用户群为理工男的知乎,并没有关注过书影音起家、主要用户群为文艺青年的豆瓣,才使得想法一不小心撞了车?
由于用户界面的GUI设计不够艺术也不够原创,多数的UI不受法律保护。知乎法律话题的优秀回答者@裘Benjamin在关于用户界面借鉴的问题下这样回答:
这意味着,其实借鉴本不是个大事,但对于想要迎时代而上的弄潮者们,仅仅要做的可不是“不抄”。
产品多了,意味着内容也变多了吗?
重新把目光放回知乎,我们会发现,近些年来知乎在自身的运营上做了很多调整。这位最初采用高冷“邀请制”的选手逐渐走上破圈的道路,在大约2014年时进行了全网投入式运营,并且开始大量推广;2017年底上线“热榜”功能,除了对平时关注的用户及内容进行订阅外,点开“热榜”,就可以看到最近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与事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隔壁家的“热搜”;再之后,知乎又更新了“视频”功能与“直播”功能,让原先一个连插图都会使得原有用户展开一番讨论的APP,有了比图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
知乎的这些“创新与升级”,又真的是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用户体验改良行为吗?这一点微小的引入与改进,又足够使得知乎在运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吗?
无独有偶。当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平台尝到了应用转型的红利之后,一些老牌APP也跃跃欲试。例如微博的视频功能,如果你关注的博主发了微博,点开之后界面如左图所示,抖音界面为右图。固定的返回按钮,固定的ID显示,甚至评论与转发的UI设计都是相同的。刷的时间长了,用户也会产生疑惑:我到底是在刷哪个应用?
知乎大V@动机在杭州曾于2013年在知乎问题“知乎、豆瓣、果壳有什么相似之处?”回答:
豆瓣、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知识”和“观点”;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
七年过去了。
在APP遍地都是、用户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背景下,相似的热榜、相似的圈层、相似的评分机制,内容好像越发同质化,不进反退。开发商与运营者首先应该明白,吸引用户并不是单纯复刻他人已经成功的路径,而是保持自己的调性与与众不同的气质。不忘初心并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对于所有企业,它都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关键词。
当然,在“做自己”的同时我们仍旧要保持创新的能力与速度,这样的创新并不是无关痛痒地上新几个板块、粘贴一些内容,而是要真正做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哪怕它很小,但只要足够有趣,同样可以创造受益。比如微信近日以来更新的“拍一拍”,虽然只是交互方式的一小个突破与改变,也饱受不少人诟病,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小变化却成为了一段时间以来的现象级话题。许多人在后缀上创新出陈,又带动了关于微信新话题的不断衍生。
创新是对于世界和运行方式的思考。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了其科研水平、代码水平,更多映射出的,是这个企业的价值理念与人文关怀。
任何行业都避免不了抄袭,但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唯一的捷径是:比抄袭者走得更快。
编辑:“知产前沿”编辑 lemon
参考:知乎、人民日报、中国裁判文书网*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腾讯的成功之处,也使其在互联网蓝海竞争中,深深站稳了脚跟。
大浪淘沙。通信行业发生时代性变革后,除了少数应用能够经受得住考验摇身一变成为“国民性”应用外,更多一批曾经风头无两的,终究落败在时代的激流勇进中。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飞信与百度贴吧。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综合通信服务,联通和电信也可以使用,实现三网互通。07年飞信横空而出,在2G时代实现了互联网和移动网之间无缝通信:用户不但可以免费从PC端给手机发短信,还有着多方语音通话功能。伴随着3G时代到来,飞信却渐渐失去了自身优势。尽管移动仍不灰心,于几年前将飞信已经升级为飞信2.0-和飞信,但也无法避免在当今的互联网深海,再也激不起巨大水花的尴尬境地。
如果说80后的互联网回忆是开心网、人人网,各类论坛与博客,90后的精神自留地则是百度贴吧。它在构建开放社区的同时,又极好地实现了用户隔离,每个固定的话题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平台,想要进入某一个吧,同样可以设置审核。尽管现在的百度贴吧仍旧运营着,但点进去满屏幕的广告跟土味低俗内容,却再也无法让人找回当时冲浪时的快乐。
当然,仍有新一代迎头而上,纵身跃进时代洪流,探索盲区,突破创新,想要在变化中分一杯羹。
2003年大众点评网成立,成为全球最早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几年之后,饿了么与美团在2009、2010年分别成立;
2005年豆瓣创立、2009年微博开始内测,线上社区与交互有了初步雏形。同年bilibili前身mikufans创建,10年初正式更名为bilibili。2010年果壳网推出、2011年知乎上线运营,彼时还是邀请制…
再到智能手机普及,互联网开始转向以APP应用类为主的研发。MONO等新兴资讯平台、即刻等小众社群应用,KEEP类专业健身软件,甚至是BOSS直聘、自如、叮咚买菜等新形式的生活软件…互联网应用开启了专项领域遍地开花;伴随着4G普及,抖音、快手APP的兴起,又将互联网推至了短视频时代。
浪潮沉浮,可法律保护却陷入困境
来看几张图。
或许我们只能理解为,以互联网内容起家、主要用户群为理工男的知乎,并没有关注过书影音起家、主要用户群为文艺青年的豆瓣,才使得想法一不小心撞了车?
由于用户界面的GUI设计不够艺术也不够原创,多数的UI不受法律保护。知乎法律话题的优秀回答者@裘Benjamin在关于用户界面借鉴的问题下这样回答:
要分析UI抄袭的法律责任,就要看是否有复制,以及复制的对象是否足够原创和受保护。但在任何国家想要证明这两件事情都是比较困难的。首先,要求被复制的对象本身具有原创性,但UI(包括按键、颜色组合和类似的构成元素)通常情况下都已经有人用过了,而且如果UI比较简洁,就更难证明原创性;
其次,著作权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被用来保护功能,功能应当由专利法进行保护。UI里的元素通常可以理解为功能性大于艺术性,如果要求著作权保护,就有了绕过专利审查而寻求专利性质保护的嫌疑;
如果过了上面两个不可能通过门槛,才能进入到对行为的分析。UI方面通常并不需要复制代码,这就要被抄袭方来证明对方不是独立创造而是对自身设计进行参照或者复制,但实践中,想要证明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综上,UI近似,90%以上还纳入不到法律问题的范畴。
其次,著作权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被用来保护功能,功能应当由专利法进行保护。UI里的元素通常可以理解为功能性大于艺术性,如果要求著作权保护,就有了绕过专利审查而寻求专利性质保护的嫌疑;
如果过了上面两个不可能通过门槛,才能进入到对行为的分析。UI方面通常并不需要复制代码,这就要被抄袭方来证明对方不是独立创造而是对自身设计进行参照或者复制,但实践中,想要证明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综上,UI近似,90%以上还纳入不到法律问题的范畴。
这意味着,其实借鉴本不是个大事,但对于想要迎时代而上的弄潮者们,仅仅要做的可不是“不抄”。
产品多了,意味着内容也变多了吗?
重新把目光放回知乎,我们会发现,近些年来知乎在自身的运营上做了很多调整。这位最初采用高冷“邀请制”的选手逐渐走上破圈的道路,在大约2014年时进行了全网投入式运营,并且开始大量推广;2017年底上线“热榜”功能,除了对平时关注的用户及内容进行订阅外,点开“热榜”,就可以看到最近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与事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隔壁家的“热搜”;再之后,知乎又更新了“视频”功能与“直播”功能,让原先一个连插图都会使得原有用户展开一番讨论的APP,有了比图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
知乎的这些“创新与升级”,又真的是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用户体验改良行为吗?这一点微小的引入与改进,又足够使得知乎在运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吗?
不缺内容的时代,创新才是根本
知乎大V@动机在杭州曾于2013年在知乎问题“知乎、豆瓣、果壳有什么相似之处?”回答:
豆瓣、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知识”和“观点”;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
七年过去了。
在APP遍地都是、用户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背景下,相似的热榜、相似的圈层、相似的评分机制,内容好像越发同质化,不进反退。开发商与运营者首先应该明白,吸引用户并不是单纯复刻他人已经成功的路径,而是保持自己的调性与与众不同的气质。不忘初心并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对于所有企业,它都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关键词。
当然,在“做自己”的同时我们仍旧要保持创新的能力与速度,这样的创新并不是无关痛痒地上新几个板块、粘贴一些内容,而是要真正做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哪怕它很小,但只要足够有趣,同样可以创造受益。比如微信近日以来更新的“拍一拍”,虽然只是交互方式的一小个突破与改变,也饱受不少人诟病,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小变化却成为了一段时间以来的现象级话题。许多人在后缀上创新出陈,又带动了关于微信新话题的不断衍生。
创新是对于世界和运行方式的思考。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了其科研水平、代码水平,更多映射出的,是这个企业的价值理念与人文关怀。
任何行业都避免不了抄袭,但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唯一的捷径是:比抄袭者走得更快。
编辑:“知产前沿”编辑 lemon
参考:知乎、人民日报、中国裁判文书网*
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 |
联系小编 |
|
电话:+86 18917798290 | ||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陈家山路355号创新创业大厦 | ||
© Copyright 2020-2024 知产前沿-上海益鹏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9003185号-2 技术支持:上海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