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知识产权“年报”
上海1月2日电(记者袁全)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乘“花博”“进博”东风,上海正加快打造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的“样板区”、制度创新的“引领区”和高水平保护的“示范区”。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上海拿出亮眼数据。记者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2021年1至9月上海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3.2件,同比增加5.0件。国内外企业投资首选地的上海,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目标再进一步。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一直以来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体现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的首次提出,“重质量”成为未来知识产权工作评价体系的发展方向。
2021年1至9月,上海高价值发明专利量8.26万件,同比增长17.5%,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49.74%,比值居全国各省区市排名之首。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介绍,为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跃迁,上海市知识产权全系统深入开展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对专利申请相关支持政策的规范,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相关行为。
同时,上海更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的要求,率先完善资助和奖励等政策,全面取消对专利申请阶段的资助,重点加大对后续转化运用、行政保护和公共服务的支持。
质量高不高,不能只是“自家人”说的算。2021年,上海还推动更多中国“智造”走出国门,让地方“知产”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
据统计,2021年1至11月,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141件,同比增长35.19%,比同期全国PCT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速高出32.16个百分点。PCT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增长,也推动了上海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科学技术集群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8位。
2019年的“亭林雪瓜”和“崇明大米”,2020年的“崇明黄杨”,2021年的“松江泖蟹”,连续三年,上海地理标志名录都会吸纳新成员。目前,上海共有18件地理标志,其中好吃又好看的农业品牌成为外界认识上海的一张“新名片”。
白扁豆、白山羊、金瓜、老毛蟹……在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崇明,这些加盖红色“长城标志”的农产品切实让当地农民鼓了腰包。
以花博会举办为契机,“崇明大米”“崇明老白酒”等地理标志产品更是“走进”花博门店迎八方来客。有着500多年栽培史的崇明水仙更是在“知识力量”的加持下反季开花,在展会期间全程盛放。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地理标志工作力度,挖掘和培育具有上海特色的地理标志,为企业和农民“搭台唱戏”,形成“政企结合、市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经营机制,让点上“盆景”变成面上“风景”,在推动地方制造的同时让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
2021年11月,上海市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作会议在中国第三大岛——上海市崇明区召开,首次发布了全市地理标志运用发展研究报告,并在崇明现代农业园区设立地理标志类的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及商标品牌指导站。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表示,上海要以质取胜、培育精品,以地理标志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区域特色经济,从而实现“产能不断增长、品质不断提升、品牌不断增值、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不断融合”的目标。
商标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商标侵权行为不仅会破坏市场秩序误导消费者,同时也会扼杀创新、创造的动力。而其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容易被侵权假冒的注册商标首当其冲。
2020年5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原有基础上,修订形成了新的规范性文件《〈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商标行政保护,提高执法监管效能,并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及时发布保护名录,并将重点商标纳入、移出和调整出保护名录的情况向社会公告。
记者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即将发布的上海市第十批重点商标名录覆盖了商标注册分类45大类的21类,不仅涉及诸多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也包含一些新兴文创产业和“软实力”IP。
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动画、漫画、游戏等产品为载体,深耕动漫文化的互联网文创企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公司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互联网百强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
网店贩售侵权周边、游戏测试内容被剧透,伴随企业高速发展的是被侵权现象日益严重。为保护企业健康发展,延续市场影响力,此次米哈游公司作为“被侵权风险较大”的企业被列入名录当中。
截至目前,上海市发布的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包含重点商标共782件,涵盖了一批老字号、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以及涉外企业的高知名度商标。
针对重点保护对象,上海市知识产权部门适时开展商标专项保护执法行动。目前,已相继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铁拳”“网剑”行动,对侵犯“老凤祥”“立邦”“特斯拉”“大白兔”“博世”等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进行了专项打击,对涉及重点商标的侵权案件予以重点督办。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主体的好评。
来源:新华社 袁全
编辑:梵高先生
新指标:从看数量到重质量
强品牌:从城市形象到乡村振兴
同保护:从老字号到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