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EF 2025 | 员工商业秘密侵权防范与维权
论坛聚焦IP资产的多元化应用、泛娱乐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游戏、影视、长短视频等AI与泛娱乐产业的共生共赢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泛娱乐产业协同发展等热点议题,为行业搭建了一个前瞻性、高层次的交流平台。
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雪结合近年来上海地区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司法实践数据,分析此类案件显著增多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人员流动加剧、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意识不足以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企业维权意愿提升。董律师从商业秘密的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出发,强调权利人采取合理保密措施的关键性。同时针对员工侵犯商业秘密的常见场景、企业预防措施,以及面对泄密危机时的应对与维权策略,提供了专业且具实操性的法律建议。
* 如需购买活动直播视频回放,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联系工作人员Sharon:chanyinig_930
一、上海地区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司法实践
近些年,上海地区离职员工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数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根据某法律信息数据库统计,上海地不正当竞争纠纷的案件数为15377件。
数据来源: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专业的中英双语法律信息库
从案由统计来看,以侵害商业秘密为案由的案件数为1256件,占到29.26%,仅次于仿冒纠纷。
数据来源: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专业的中英双语法律信息库
近五年的审理不正当竞争纠纷数量超过9000件,照上述占比推测,涉及商业秘密侵权的案件量将近270余件。
数据来源: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专业的中英双语法律信息库
商业秘密纠纷高发的主要原因包括:
- 企业人员流动加剧:近年来,企业员工的流动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外资企业、技术性企业,无论是员工主动离职或是裁员,前往竞争对手公司或是自主创业,都加剧了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
- 企业商秘保护意识不足:企业内部缺乏合规和保护意识,在划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数据分级保护及制定保密措施等方面存在不足;
- 司法保护力度加强,企业维权意愿提升:商业秘密案件诉讼的胜诉率的提高,企业维权的意愿也明显提升。
从裁判胜诉率统计来看,司法实践给了企业信心:近五年,北上广知识产权法院公开的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例中,原告胜诉的案例占到了一半以上。原告败诉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保密措施的不充分和商业秘密不具备秘密性。
二、员工侵犯商业秘密的主要场景及预防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需要满足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三个要件。
秘密性指的是信息不为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或容易获得。结合司法实践来看,初步证据显示,权利人已采取保密措施且合理表明其被侵犯时,由被告举证证明该信息不属于商业秘密。价值性指信息具有商业价值,即主张保护的信息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保密性指的是权利人在侵害行为发生之前,已对主张保护的信息采取了相应的保密措施,根据反法第32条,措施的合理性需要具有可识别性(保密范围清晰明确)、有效性(保密措施能发挥实际保密效果)和适当性(对保密信息进行分类保存并采取相应措施)。
员工泄密的主要场景包括在职期间、离职前(离职交接期)以及离职后:
- 在职期间:主要情形包括员工越权获取并使用非其职责范围需知悉的商业秘密;私自非法复制或备份敏感资料以备后用;以及故意或过失地协助外部人员获取,将商业秘密泄露给供应商、合作伙伴或外部人员。
- 离职前/离职交接期:此阶段是商业秘密泄露的高发期。员工可能擅自下载、复制或备份核心文件。由于离职前往往有较长时间进行准备,且当下发现难度大,许多泄密行为常需从外围线索加以侦查。
- 离职后:泄密行为可能表现为员工加入竞争对手公司,将原雇主的商业秘密用于新工作以谋取利益。有时还会出现协同性离职情况,即员工分批、先后前往竞争对手公司。此外,员工还可能自行创业,直接利用掌握的商业秘密与原雇主竞争,或者将商业秘密有偿或无偿地披露或出售给第三方。
为了预防员工泄密,企业可以从一些角度设置预防措施:
-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开展保密培训、强化保密意识等。
-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保密制度、签订保密协议、规范信息管理、明确保密信息范围及分类分级等。
- 采取技术防护措施:投入成本配备安全设备、加强网络管理等。
- 加强离职管理:做好离职后脱密管理以及关注竞业履行情况等。
三、员工泄密的危机应对与处理
当发生员工泄密事件时,企业需要迅速启动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和上报泄密事件,组建应急小组以合力攻坚,应急小组通常包括企业内部法务部门、IT部门、技术部门、行政部门等。法务部门牵头同时负责取证、与涉案员工访谈,IT部门负责明确涉案员工窃取的信息范围,技术部门负责辨认核心商业秘密的边界,行政部门负责整理规章制度。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寻求外部专业机构的协助,如外部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技术调查公司、鉴定机构等,这些外部力量主要负责协助固定证据和清除追究障碍。在调查取证阶段,企业尤其需要注意确保证据收集和固定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泄密事件的发现渠道可以有多种。企业内部可通过设立邮箱举报或利用企业电子系统后台报警功能。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观察目标公司是否发布了相关产品、文章、专利等外部迹象,来判断是否存在己方商业秘密泄露的情况。此外,员工访谈也是应对泄密事件的重要环节,通过访谈可以了解泄密事件的具体情况,为后续采取行动提供判断依据。
在发现并由应急小组完成初步工作之后,企业将综合评估情况,最后再决定对涉案员工采取何种措施。
四、员工泄密维权行动及利弊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维权行动来应对员工泄密事件,包括协商和解、民事诉讼、行政投诉和刑事报案等,每种维权方式都有其利弊。
协商和解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有效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通过谈判,双方可以迅速达成一致,避免冗长的法律程序。然而,其弊端在于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全部要求,且存在涉案员工未来再次受到诱惑的风险。为预防此类情况,企业可以在和解协议中明确约定承诺事项,增强约束力。行政投诉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行政介入,快速解决问题,但可能受到行政部门职权范围和处理方式的限制。民事诉讼可以为企业提供坚实法律保障,且维权手段多样化,可以申请行为、证据保全等固定关键证据,但可能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和较高诉讼成本。刑事报案是针对员工泄密最严厉的制裁方式,可以对泄密员工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但需要提供充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员工的犯罪行为以及公司遭受的损失,证明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企业在面临员工泄密时,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性质、证据情况及期望达成的目标,综合权衡各类维权方式的利弊,从而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维权方式,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商业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