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伟才 | 构建基于价值的SEP费率确定机制
在3月6日的大会上, 北京墨丘科技有限公司CEO黄伟才带来“ 构建基于价值的SEP费率确定机制”的相关观点分享,知产前沿现将黄老师的现场主题发言内容整理成文,供知识产权业内人士参考学习。
SEP的核心问题为费率问题。近日,在英国上诉法院对联想与爱立信的诉讼判决中,法官Richard Arnold对爱立信的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指责其利用全球禁令策略胁迫联想接受较高的专利许可费用。
我们不评价这个案件,只是想与大家讨论案件披露了一个信息,即权利人通过禁令来确定有利于自己的费率。这是权利人普遍采用的策略,但这似乎是首次从法官嘴里说出来。
一、以诉讼和禁令维持费率的机制
以诉讼和禁令维持费率的机制,大致可以被拆解为三步,我之前在其它场合也介绍过。
第一步,破局。通过抓住实施人过错寻求禁令,迫使实施方接受高费率,形成第一份“可比协议”;
第二步,积累。以市场已接受为由向更多实施方施加压力,积累更多许可协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不排除发起更多以禁令为目的的诉讼;
第三步,收割。在积累一定数量的许可协议后,对其余实施方发起诉讼威胁。到了这个阶段,其他尚未付费的实施方几乎没有抵抗力。
在这种机制中,诉讼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禁令,这就是为什么主要的SEP权利人喜欢在德国发起诉讼的根本原因。
然而这种机制很不合理,因为费率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权利人与实施方的矛盾是费率,但权利人用侵权诉讼代替了费率之争,掩盖了许可双方许可费率上的本质矛盾。
在以诉讼和禁令维持费率的机制中,SEP实力变得无关紧要,因此只要有1个较好的SEP就可以获得禁令支持,然后就可以向实施方要求远高出合理水平的费率主张。因此,4G时代权利人可以要求一个较高的许可费率,在5G时代及未来的6G时代,无论其SEP实力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仍可能要求维持同样高昂的费率。
二、基于价值的费率确定机制:Top Down模式
基于价值的SEP费率确定机制是另外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新鲜,其中较为典型的是Top Down即自上而下法。现在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首先,设定行业累积费率为a;
其次,计算真实SEP占比为b;
最终,确定费率为a*b。
自上而下法简单明了,且可以控制许可费率上限,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几个难点。
第一,行业累计费率如何设置才算合理?不同行业的累积费率是否具有可比性?
第二,真实SEP的占比如何计算?尤其是海量的专利被声明为SEP的情况下如何逐一认定SEP的真实性?
第三,这种算法假定了所有专利的价值是完全相同,这种假定是否合理?
可见基于价值的费率确定机制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价值的费率确定模式的新尝试
但上述问题并非完全不能解决,我们有一些设想,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在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首先,采用开放共享的思路,设计了一个SEP真实性认定共享平台。所有参与的机构,包括权利人、实施方、服务机构,均可以将各自的SEP分析成果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共享,大家都有一部分SEP认定成果,汇集起来就可以覆盖全部SEP中的一个很大的比例。这样SEP认定的数量可以得到保证。
其次,提供开放下载、评论和纠错机制。首先要确保规范的SEP认定方法和程序,要求对认定结果进行交叉审核,然后在将认定报告上传到开发平台,供公众下载和公开评论。任何人发现SEP认定存在问题,都可以指出来,若问题属实则需要修改认定报告。通过这种机制可以保证SEP认定的质量。
再次,提升SEP分析深度。首先要承认不同SEP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对SEP进行分级分类;同时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SEP价值;当难以对专利组合价值进行判断时,通过其他相关数据,比如3GPP提案贡献进行综合判断。
(一)开放共享:SEP认定报告共享平台
下图展示了某地区主持建设的SEP认定报告共享平台,公众可免费下载、查阅,并对可能存在的错误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共享和反馈机制,SEP认定的成本将显著降低,SEP认定的公信力将得到提高。目前该平台已经开放了20项SEP认定报告,未来还将继续增加。
(二)提升SEP分析深度:更全面的SEP认定
过往的SEP真实率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数量不足,往往用少量抽样数据来推断SEP真实率,怎样保证抽样数据具有代表性带来很多争议;二是真实性认定如果只是数十分钟完成的或者是简单的AI进行的评判,认定结论难以得到验证,可信度存疑。有法官明确指出在30-40分钟内作出的SEP认定结论是不可信的。
但墨丘现在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很荣幸地宣布,我们率先推出了基于LLM技术的自主比对系统,可以实现全量的SEP真实性认定,并可以出具详细的特征比对报告。比对系统可以并行工作,这就解决了无法对全量SEP进行认定的问题;同时每份认定都有相应的特征比对报告,克服了认定结论难以验证的问题。
除了真实率,SEP分析维度还应该包括SEP地域分布、产品生产和销售地域、SEP技术贡献度 、SEP技术分类和应用场景、SEP适用产品分布、SEP在垂直行业的分布等。通过这种方式,容易区分哪些SEP对实施人来讲是有价值的,哪些是不需要的,也能够避免专利许可中的“搭售”问题。这些内容已经体现在墨丘发表的全球4G/5G深度分析报告中。
下面仅举2个示例进行说明。
1.NW/UE区分
如下图所示,仅适用于终端设备(UEonly)或仅适用于网络基础设施(NWonly )的5G专利族分别占38.9%和12.5%。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供应商持有的NWonly专利族比例较高,普遍超过了20%。这都是属于搭售的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2.技术分类及其重要性与普及性
第二个示例是SEP的技术分类。通过技术分类,可以将大部分搭售的专利清理出来。对于确实有实施的专利,通过技术分类可以为这些专利赋予不同的价值。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不同的5G SEP分类在不同的场景适用情况,可以看出同样的专利对于不同的产品,其价值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毫米波通信是5G关键技术,有大量的相关SEP,但实际上这个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尤其在国内几乎没有多少应用场景。因此,毫米波SEP的价值就不应该很高。类似的专利还有很多。
(三)关联数据分析:以3GPP提案贡献为例
如果真实率等数据仍然不能充分反映SEP的价值,采用关联数据加以佐证可能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有些权利人主张用3GPP提案的贡献来反映其SEP的整体价值。当然有些权利人则极力反对。
我们刚刚发布了一份长达180页的深度的全球3GPP贡献深度分析报告。我们发现,通过3GPP提案的贡献确实能够反映各贡献人技术创新实力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贡献人的排名、提案数量有了较大变化。例如,在2008年排名第一的贡献人到了2024年只排名第三,且贡献数量不到第一名的70%,这是该贡献人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下降的很明显的一种指示。3GPP标准提案就像是一份SEP的交底书,如果您的交底书数量或占比持续下降,若没有特别的理由,则很难证明自己的SEP实力仍然能够维持到原来的水平。
另外,从担任WI/SI报告人的次数上也能看出来。担任WI/SI报告人的次数此消彼长,反映在3GPP组织中影响力、领导力、技术实力的变化。此时需要尊重该事实,才能使得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生态更加公平、公正与合理。
因此,通过关联数据对SEP实力变化趋势进行判断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在法庭上3GPP贡献度也经常被用作费率判决的证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价值的SEP费率确定机制完全具有可行性和可行度。其中的关键是要对标准必要专利进行充分、深度、多维度的分析,在真实性认定、技术分类、地域分布等分析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结合3GPP提案等关联数据,从而可以对专利组合的价值做出更加公允的判断。
作者:黄伟才
编辑:Sharon
